六百亿打水漂,宝武合并后广西千万吨钢铁项目沦为烫手山芋

  在5年前国家批发的项目规划中,武钢防城港钢铁项目和宝钢的湛江项目,都是经过近十年论证、经过政府一系列区域产能淘汰和置换、在钢铁产能过剩背景下,被国家特批的两个重大钢铁项目,一时间备受瞩目。

  但是两个项目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运:

  一、武钢防城港项目

  发改委官网显示,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南部的企沙临海工业园区。项目投资639.9亿元,按1000万吨钢规模规划,其中年产铁850万吨、钢(坯)920万吨、材860万吨,并预留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产品主要是热轧薄板、热轧宽厚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等国内大量需求的优质钢材,以及国内尚不能生产或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而依靠进口的高端钢材。

  1、项目过程:一波三折

  但是,自武钢集团确定建设防城港钢铁项目的近13年来,项目建设的波折从未停止。

  2015年底,广西国资委宣布从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撤出,此后,防城港项目由武钢集团全全接手,柳钢以及广西省国资委与防城港项目不再与之发生关联。

  彼时,这一合资公司是广西国资委以柳钢资产作价20%,武钢集团以防城港项目作价80%成立的。

  因此,武钢集团在防城港钢铁项目上的建设又成了单干。

  2、20多亿丢在长江里

  不过,防城港钢铁项目的建设,是作为武钢集团从内陆钢厂转向沿海钢厂的关键一步。

  武钢集团向沿海迁移,可以减少铁矿石的运输成本。据《南方周末》报道,武钢集团原董事长邓崎琳曾经在2012年股东大会上说,每年“丢”在长江里的物流成本高达20多亿元。相比同样都是丢在江海里,邓崎琳认为在广西建新厂会更划算。

  但是目前冷轧原料仍是从武汉本部,通过海运的方式运输至防城港钢铁项目基地,再进行产品深加工。

  显然,这并不是武钢集团原先的规划。原本武钢集团规划的是从炼铁、炼钢、轧钢等,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都在防城港钢铁项目基地,这样生产和销售都会非常便利。

  3、雄心壮志化为乌有

  该项目原本充满了邓崎琳式的雄心壮志:2014年1月,尚在任上的原武钢董事长邓崎琳向外界表示,防城港项目生产汽车板、家电面板等高端产品的冷轧产线已在2013年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一季度完工调试,二季度投产,其他产线也将于2014年陆续开工,并在2016年形成500万吨产能,2017年形成1000万吨产能。

  但是2016年11月,防城港项目仍处于边调修设备边生产的状况。

  而且2017年3月,只生产了大约一万来吨的冷轧产品。但这与210万吨的一期规划产能相距甚远。如果以月均生产一万吨计算,眼下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6%。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与武钢防城港项目几乎同时动工建设的宝钢湛江项目。

  二、宝钢湛江项目

  行业人士评价说湛江项目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对宝钢来说,湛江项目却正是宝钢二次创业最重要的主战场。

  宝钢湛江项目最初计划投资697亿元,2013年项目方案最终通过时削减到415亿元,后来因为决定增设一条生产线,总投资才增至约540亿元。

  降低投入,是因为在2012年到2013年的项目方案论证中,宝钢意识到只有把投资降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建项目。

  原因很简单:当今全球钢铁行业,每吨钢的投资费用超过6000元,就很可能在投产后长期收不回成本。6000元就是一条警戒线。

  业内专家指出,在当前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如果无视“警戒线”盲目投资建厂,哪怕技术再优、规模再大,也很可能陷入“越投越亏”的怪圈。

  通过模拟运营,湛江项目投产后可以做到前三年现金流不负,第三年实现盈利,吨钢利润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宝钢现有的同类产品。

  在2016年7月16日,宝钢湛江钢铁2号高炉点火成功并投入试运行,标志着湛江钢铁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具备了年产900万吨钢铁的能力,也创造了国内高炉建设的最快速度。

  三、宝武合并,项目何去何从

  宝武合并方案于2016年9月22日公布,当时仍为武钢集团董事长的马国强表示,从宝武钢铁集团来讲,将重点发展湛江钢铁项目,并将重新定位防城港钢铁项目,寻求错位竞争。

  武钢集团承诺未来将放弃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控制权,防城港项目也希望重新交给柳州钢铁管理运行。

  原因是:一方面,防城港基地与宝钢正在陆续投产的广东湛江钢铁集团存在同业竞争; 另一方面,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防城港十多年也没有发展起来,已经被视为“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