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企如何破解国外反倾销困局?

  近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中厚板和热轧板卷作出反倾销调查初裁,并依此判定将采取为期6个月的临时反倾销措施。进入2016年以来,欧盟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制成品已发起了近20起反侵销和反补贴措施,几乎涉及中国钢铁制成品的各个主要品类。而就在一个多月前的G20峰会上,与会各方还承诺至2018年底将减少及不采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震惊之余,我们当然也不能任由反倾销的大棒如此挥舞,那么,如何才能破解当前的反倾销困局呢?

  被滥用的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的本意是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各国均设立了机构来执行调查和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然而,在实际案件中,贸易救济措施却一再被滥用,这是因为,尽管WTO的规定很严格,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是核算倾销判定标准——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以及实质损害的幅度时却留下了不少可供发挥和技术处理的空间。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贸易救济”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成了不少国家面对本国经济问题时“理所当然”的选择。

  世界经济格局动荡不安,欧盟各国仍然深陷于低增长、低投资和低通胀的循环,加上英国脱欧、难民问题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欧盟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失业问题严重,“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有了滋生的土壤,2009年以来,欧盟是世界上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地区之一。

  本国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竞争力不断丧失,中国产品存在倾销行为的言论在这些国家变得越来越有市场,也在各国政府、媒体界、企业界以及普通百姓中甚嚣尘上。主打“中国倾销论”,也成了各国政府安抚民众、赢取民心的政治牌。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中国钢铁产业进入了供过于求的时代,而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不断下降,国内无法消化的钢铁制成品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出路,导致钢铁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由于我国的钢铁制成品大部分属于低端产品,竞争激烈之余,价格战成为了钢铁企业获取市场的常规手段。2015年,中国全年钢材出口均价仅为559美元/吨,比2014年均价大幅下降26%。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6年1月至8月,中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6。3%。中国钢铁产业依靠低成本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格局没有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钢铁企业开始寻求本国政府的保护,针对中国钢铁制成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及措施日益增多并在各经济体之间蔓延开来。

  2015年,全世界有23个经济体对华发动了98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国成为被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欧盟对华发动了7起反倾销调查,在发达经济体中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进入2016年,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愈演愈烈。欧盟长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于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使用“类比国”方法认定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以此法认定的中国产品出口价格远高于“正常价值”,从而判定中国产品存在倾销行为。事实上,中国钢铁制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不到5%,所谓的“实质性损害”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内外兼修破解困局

  欧盟对中国钢铁制品的反倾销措施不断加码,对深处困境的中国钢铁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商务部也一再提醒欧盟恪守承诺,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反倾销是中国钢铁制品出口遇到问题的表征,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去解决。一方面,反倾销调查尽管是由各国政府相关机构执行的,但却主要是由进口国相关企业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或仲裁,而中国钢铁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和经验,要么消极应对,要么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在裁决中处于被动。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应诉。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必须加强谈判的力度,争取尽快使WTO成员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破解中国出口贸易遭受不公平救济措施的困局;另一方面,也要审视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内在问题,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行业集中度,下大力气去产能,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避免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陷入价格战。